券商上半年业绩入冬下半年有望回暖

财经 | 2018-08-13 09:42:26
时间:2018-08-13 09:42:26   /   来源:       

近日,有券商员工向媒体反映,8月份薪酬下降,且幅度在40%-60%,平均降幅达50%。这无疑是证券行业寒冬下的一个缩影。

市场进入深度调整,A股成交量萎缩,“靠天吃饭”的券商日子不太好过,关于降薪、裁员的消息频频传出。

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接受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股市具有周期性,如果这一轮市场继续下跌,行业严冬还会继续加深。而如果这一轮行情见底回升,行业就会发生好转。”

投行业务“入冬”

2018年以来,IPO发行速度显著放缓,每月平均发行数量约10家,相比去年平均每月40家IPO的发行大幅减少。

今年上半年,63家公司首发上市,募资规模达923亿元。被否率为39.29%,较2017年的17.95%有显著提升。同时,再融资规模继续收缩。上半年,增发募集资金3678亿元,同比减少近45%。同期债券发行规模有所回升。

上述种种,导致一部分券商投行业务步履维艰,降薪、裁员等消息时有发生,部分员工担心“随时可能失业”。

据相关数据统计,今年前7个月,仅36家券商有IPO承销收入,多数券商投行业务“颗粒无收”。而这36家券商实现承销保荐收入共35.73亿元,较去年同期的95.77亿元减少60.04亿元,同比下滑63%。

从IPO承销收入排名来看,在投行业务方面具有传统优势的券商依旧表现良好。例如,排在第一位的中金公司,IPO承销收入6.67亿元,同比大增159%;中信证券以3.6亿元排在第二位,占市场份额的10.09%;华泰联合证券IPO承销收入3.5亿元,占市场份额的9.81%。排名前十位的券商共计揽入IPO承销收入23.33亿元,占总承销收入的65%。

另外,有不少券商因为拿到了大项目,因而IPO承销收入水涨船高。比如,中金公司凭借A股近3年最大IPO(工业富联)承销保荐项目,稳居榜首。而国信证券担任养元饮品IPO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,浙商证券主承销华宝股份IPO项目,高盛高华证券参与承销宁德时代IPO项目,都取得不错的IPO承销业绩。

虽然头部券商的投行地位难以撼动,但是目前各券商IPO项目储备情况或许将左右2018年下半场的排名。

根据Wind数据统计,目前IPO储备项目在100个以上的有6家券商,依次为:广发证券、中信建投证券、招商证券、中信证券、海通证券、国金证券。而进入正常审批状态(包括已受理、已反馈、已预披露更新状态)的项目来看,广发证券有21个、中信建投证券21个、招商证券16个、中信证券24个、海通证券11个、中金公司14个。

今年7 月 1 日,被称为“投行最严内控新规”的《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类业务内部控制指引》正式实施。大型券商依托较为完善的内控体系,能够在新的政策环境下实现平稳过渡,而中小券商将面临较大转型压力,行业优势可能进一步向龙头券商集中。

自营业务浮亏

2018年上半年,A股日均交易额4679亿元,同比基本持平;平均每周新增投资者26.5万人,同比下滑24%。低迷的交易,除影响券商经纪业务收入外,更加剧了自营业务的浮亏压力。

对此,安信证券非银金融分析师赵湘怀表示:“券商自营的业绩弹性,主要来自权益投资。若下半年股市收益率低迷,可能令券商利润同比明显下滑。”

最近,山西证券和国元证券分别公布了2018年半年报。上半年,山西证券自营业务收入2.62亿元,同比下降50.84%;国元证券自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为-7961.33万元和-1.35亿元,同比分别下降122.16%和 138.49%。

从公布半年度业绩快报的13家券商来看,自营业务亏损成为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。

东方证券在回应7月业绩亏损的原因时表示,今年以来,由于去杠杆等因素影响,市场出现下跌。公司自营业务受此影响,导致公司经营业绩出现波动。

东方证券非银金融分析师唐子佩认为,自营一直以来都是券商的业绩弹性所在,在2018年股市下跌与利率下行的环境下,权益投资敞口低、债券投资能力强的券商显著受益,大券商近年来纷纷调整战略布局,降低自营投资的方向性,也因此受市场波动影响更小。

“二八效应”凸显

根据Wind数据统计,今年前7个月,有数据统计的52家券商(母、子公司分开统计,下同)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027.73亿元,实现净利润368.95亿元。其中,上市券商共实现营收898.3亿元,占比87.41%;实现净利润340.97亿元,占比高达92.42%。

按照营业收入排名,排在前十位的券商营收合计645.99亿元,占比62.86%;净利润合计276.5亿元,占比74.94%。其中,排名前三的券商营收共计286.87亿元,占比27.91%;净利润122.76亿元,占比33.27%,接近三成。

由此可见,头部券商业绩优势明显,“二八效应” 凸显,特别是净利润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。

52家券商中,有8家券商前7个月净利润亏损,其中太平洋证券亏损最大,为1.89亿元。从单月来看,5月和7月分别亏损1.62亿元和0.66亿元。

此外,除5家未有去年同期统计数据的券商外,其他47家券商同比2017年同期水平下降明显。其中,有33家券商营收和净利同比都出现下滑,占有统计数据可比券商的70%。

一位券商行业人士表示,2018年以来,券商经营承压。一方面,受市场行情下行、投行发行放缓、违约风险增加、资管新规冲击等影响,证券公司权益类自营、信用业务、债券承销、资管业务收入同比下降;另一方面,业务布局与改革成本投入增加。

下半年业绩或回暖

今年7月,上市券商业绩总体回暖。根据各券商母公司统计口径,32家上市券商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79.21亿元,同比增长7.03%,环比增长18%;实现净利润70.22亿元,同比增长7.05%,环比增长36.95%。

“7月券商净利润环比有所改善,主要原因在于券商自营业绩改善,同时与业绩下滑、管理层控制成本有一定关系。”山西证券非银金融分析师刘丽认为,“由于监管政策方向以及券商业绩与净资本的相关度越来越高,大型券商在场外期权业务、CDR(中国存托凭证)发行等方面拥有明显优势,未来券商业绩分化趋势会继续存在,且愈演愈烈。”

中泰证券副总裁黄华在接受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目前处在正常牛熊周期中,不过未来需要换道,而不是在原来的赛道上比拼。他进一步解释,二级市场有不变与变化,不变的是牛熊轮换,变的是市场结构,越来越成熟。未来券商将普遍更加聚焦零售业务、财富管理业务。

  • 友情链接